第42章 四十二章
普慧设身处地一想, 其实也能明白他的心情,不过人死不能复生,况且姜茶还年轻, 一时想不开,他们这些老人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就此殒命。
见他总不吃饭, 普慧叫来两个沙弥将人按住, 自己亲自将粥灌给他。
姜茶现下十分虚弱, 灌到嘴里的粥不少从嘴角淌出来,弄得胸口衣裳黏糊糊的,普慧也不急,又端来几碗,直要让他吃个半饱才止住动作。
往后几日皆是如此,庙里几个和尚都知道有这么一号病秧子在,因普慧要收他为徒, 也没什么好说的, 偶尔背地里抱怨几句。
姜茶吃了几天热粥,兼有普慧的及时医治, 渐渐能下地了。
普慧见状, 翻黄历找了个好日子, 便在寺中设初坛为其剔除须发,授沙弥十戒。当日心如死灰的少年人十分顺从, 便是剃发也毫无抗拒之意, 普慧赐他法名、字号, 自此,寺中和尚便称呼他的字号拂尘, 再不用私下喊他那个病秧子了。
字号拂尘的沙弥白日里受戒后行为举止一如往常,在僧寮里躺下, 直到晚间,众僧歇息,万籁俱寂,四隅凄清之际,他独自点燃了那间小小的禅室。
普慧一直不放心他,深夜不曾睡眠,瞥见一点火光,心下便想到最坏的去处了。
“快起来!寺里走水了!”
众僧夜里被惊醒,纷纷提水来救火,方丈普慧冲在最前头。
寺里的禅室年岁已久,当初用的木头甚好,如今里头着了火,犹能支撑住框架,年过半百的老和尚顾不得头顶落下的火星子,四处寻找拂尘。
熊熊火光深处,一个少年人跪在地上,双眼紧闭,流出两行血泪。
普慧拼着一把老骨头,披着湿被子冲进去,多亏他当年也是水上有名的匪盗,练就一身好本领,若不然也避不开头上忽掉落的一根木梁。
那外面和尚看得心惊胆战,不知方丈怎么将他看得如此之重,疑心拂尘是方丈的私生子。
两个时辰后,天色微微明,火势被扑灭,好在只有一个禅室被烧毁,普慧灰头土脸,一个人叹了口气。
众僧看拂尘半死不活了,又担惊受怕多时,懒得指责他,各自回去休息,等着改日再来与他算账。
而经此一遭,本就身子欠佳的少年一双眼也被大火灼伤,普慧给他上了药,用纱布缠住,估摸他一时是不能见光了 。
拂尘对此却浑不在意,他本就不爱说话,一双眼也残了之后像是个木头人,寺里和尚都不爱搭理他,他心里似乎明白这一点,每日躲在寺里不起眼的地方,一坐就是一天。
展眼春去,六月天蝉鸣十分聒噪,穿着灰色僧衣的少年坐在寺院里的那棵大槐树下,不觉想起去年这个时候。
眨眼睛物是人非。
寺庙外,一墙之隔,一个提着竹编鱼篓的小乞丐打从寺庙门前经过。
何平安这些日子财源广进,心情甚好,路过这小庙竟也想拜拜菩萨。如今晌午,庙里和尚都不知在哪,她自己进了大雄宝殿,将一文钱投入功德箱中,虔诚一拜,祈求天降横财。
破烂衣衫的少女头发乱糟糟的,挡着脸,平日看物都从发丝缝隙里往外看,且脸上又糊了点黄泥挡蚊虫叮咬,整个人看起来十分邋遢,还带着一股鱼腥味。
她出了大殿,后来的沙弥见是这样一个人,面上嫌弃不加遮掩,让她快走。
何平安哼了一声,故意放慢脚步。
她走到门首,听到笃笃的声响,是木棍敲地的动静,顺着声音源头看去,见是一个身量高挑的沙弥正从树下往僧寮里走去,看样子是个盲僧。瞧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何平安觉得有些许的熟悉,只是说不上来。
她提着自己沉甸甸的鱼篓离去,一进六里桥附近的鱼市,那两条大青鱼就被一家食肆的厨子买走。
何平安心里纳闷,怎么又是一个看着熟悉的人。
她午后坐在桥洞底下纳凉,想破脑袋脑袋,忽然就记了起来,那卖鱼的厨子就是开在胡氏食肆隔壁那家的老板。
那店原是个夫妻店,当初顾兰因领着她去尝鲜,因他出手大方,老板特意从厨后端着饭菜上来,她是看过的。
大热天闲来无事,何平安开始琢磨清源寺里那个盲僧的身份,但直到傍晚,她也没琢磨个名堂出来。华灯初上,这儿夜市开了,说书人唾沫横飞,柳树下重聚热闹,何平安不耐待在此地,沿街捧着个破碗一路走到南浔坊,用讨的几文钱买了点果饼填肚子。
七月过罢,她想必就能攒够三贯钱,到时候去九江府辖下的其他县办个户帖,自此天高海阔,去他个劳什子的顾兰因。
何平安吃饱喝足,照旧在清源寺后钓鱼的风水宝地坐定。
今夜月色明亮,水上赏月归舟的来来往往不知凡几,何平安几次都空竿了,饵料被吃得一干二净,她不甘心,于是揣着几文钱又去买吃的。
小乞丐买了一块糕饼,路过一家馄饨摊子,闻着香气,许久没吃过,嘴馋了,思量再三,正想掏钱,那摊主却早早把她的犹豫看在眼里,招手喊她过来,说要请她吃一碗。
馄饨是荠菜馅的,汤是老鸭汤,洒了虾皮和葱花,味道甚好。何平安坐在昏昏的灯下,吃了个干净,将今日讨来的钱悄悄放在桌上。
她一边走一边想起小时候的事情,走到尽头没有回头,不曾看见摊主收拾碗筷时惊讶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