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眼红黄杨县的经济实力。
可惜,唐陌镇守在南平,他们也不敢行动。
不过这段时间小动作不断,唐陌索性顺水推舟,便将火炮拉到了岸边,直接两声响动下去,对岸吓得尖叫连连。
典江到了黄杨县这儿,与对岸之间,已经不算太长了,最细处还不到二里地,最宽处不过才四五里,火炮的射程目前在二千米左右。
宋将军找了个好位置,一声响动隔河就打了过去。
蠢蠢欲动的西桐立马哑火了。
在苏康和唐陌以武器震慑敌方之,苏平这边也是进入了农忙时节。
先前没种麦子的地方,种起了土豆、花生和红薯,甚至有的种得早的西瓜,已经开始开花了,不过因为这段时间天气还不太稳定,到了晚上种得早的菜地里还会铺上稻草,保护瓜苗。
有麦子的地里,忙着最后的施肥、浇水。
还有一个来月就到了夏收时节,苏平这段时间去地里瞄了好几次,瞧着麦子长势比去年更好一些。
朱老爷子道:“今年的种粮再继续筛选,明年应该会更好。”
他们的目标是今年破300斤。
明年希望再上一层楼,不过要是能稳定在300斤,百姓不止不会挨饿,还有余粮了,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苏平笑道:“这方面您是行家,都听您的。”
朱老爷子道:“大人前面提议的种果树一事,我与老李他们几个去附近的山头看了,还真有适合的地方,现在是否找人开始挖坑?”
苏平道:“可以,过不了几日苗木就会送到了。”
朱老爷子开心地应了一声。
从地里回来,苏平便去了妇幼办。
先前与书肆定了一套的活字印刷,结果,时间一推再推,这几日才送来。
比先前预定的时间晚了一个月不说,价格还高了二三成。
书肆的王掌柜不好意思地向苏平赔了好几次的不是。
苏平道:“无所谓,反正一锤子买卖。”
他瞧了,这些字是用胶泥制作而成,从东汉至今,虽然改了几次,不过依旧变动不大,他们这边有的是会手艺的师傅,想来让大家仔细瞧瞧,也能做出这种东西来。
他记得上辈子听人说过是铅字印刷。
可惜他的较晚一些,并未见过实物。
下次找师傅看看,能否用他们的合金代替,这样字应该会更加坚固耐用。
苏平已经与孙知宁和胡娟说过这东西的用法了,他过去时,两个小姑娘正带着新招的四个人在阳光下排牌。
苏平笑道:“怎么样?好玩吗?”
孙知宁光听脚步声就知道是他,头也不擡道:“这字比我想象中的要大不少,这样一来咱们一版就排不了多少了。”
苏平道:“那就再加版面呗,等过几日岳师傅忙完了,我让他过来看看,咱们自己能否烧制这种字。”
就目前来说要是要是合金的字不容易做的话,他感觉可以让贾老爷子试试,他们每次在泥塑娃娃底头印的字就看起来挺好的。
孙知宁惊,擡头看向苏平。
见对方说得云淡风清,她却心头砰砰直跳。
被她就这么盯着,苏平感觉怪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尖道:“我脸上有脏东西?”
孙知宁摇头。
旁边的胡娟微微笑道:“她想说,苏大人仅凭一样东西,就想了这么些,怪不得能将一穷二白的黄杨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发展成如今的局面。”
苏平道:“这不是刚好与咱们做的东西差不离么?”
事实上他也是被这次购物给气的。
钱他是如实给了,甚至提前交钱了,结果,对方一拖再拖,后来还原地起价。
这下子更妙,回来之后,发现字比说好的大了一号,他瞧着这字绝对超过18pt了,这分明就是标题字好么。
内文谁用这么大的?
孙知宁道:“大人这想法真好,到时候让师傅们再做小两号。”
苏平道:“我不止要做小的,还要做大的,一标、二标,译释全部要有,嗯,还要加上标点符号……”
众人:“……”
苏平在这儿陪着排了会版,见孙太太几人也说说笑笑地过来了。
苏平笑着朝几人挥手,“嫂子们今日怎么有空来了?”
孙太太嘿嘿笑道:“这不是有新的玩意了吗?咱们过来也学习学习,免得以后小孙她们几个有什么急事,我们没人替手。”
苏平不反对大家学习。
与孙太太又聊了几句,便被打发去了食堂。
孙太太的堂侄给她送了只大鹅,她今日要请大家吃炖大鹅,可她没时间做,只好打发苏平拿着去了食堂,让杜师傅帮帮忙。
苏平道:“有我的份我就去。”
孙太太嫌弃地挥挥手,“大鹅屁股给你。”
“好哩!”
苏平欢呼一声,从孙太太那里提着大鹅去了食堂。
新来的四个小姑娘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张太太笑道:“时间久了你们就习惯了。”
胡娟在这里待了两个来月了,对于苏平也越发的了解。
怎么说呢,很好的一孩子,就是没半点威严,不过她来这么久了,发现黄杨县连个小偷小抹都没有,更别说乞丐了。
不过有些让她奇怪的是,这段时间经常遇到流民。
只要被发现,就会登记之后,拉到西门的露营里,在那里会有专人给吃喝,待盘问清楚了身份之后,要是没问题便可以进城,让他自己谋生。
若是想要入本县籍,那就有些困难了,必须经过半年或者更久的观察,人品和身份一点疑问都没有才会被留下来。
然后就能享受本县百姓一样的待遇了。
胡娟道:“嫂子们,我想到一个好点子。”
她想做一期外来人员的专刊。
据说从去年后半年开始,就有不少人来黄杨县谋生,这其中有一多半人都想要留下来,而后将家人也接了过来。
不过他们都是从去年开始便申请的。
也就是说,到了目前真正加入的不足两千人。
胡娟想采访这些人,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加入黄杨县,对于黄杨县有什么看法云云的。
史太太道:“这个点子不错,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想留下来了,刚好借这个机会,把咱们的条件列出来宣传出去。”
胡娟也是说办就办。
这一期报纸出来之后,老雷闲立马就往了府城。
胡通判喜滋滋地接过报纸,望着上头主编“胡娟”的名字,笑得两只眼睛都睁不开了,拉着孙知府道:“瞧见没,瞧见没,这次是我们家娟儿。”
孙知府笑道:“瞧见了,娟儿真是厉害。”
胡通判道:“知宁也很棒啊,我瞧着最近几期,她们两人,都是换着名字往上走的,是不是已经达成共识了。”
孙知府和胡通判喜气洋洋地看自家闺女主编的报纸时,许同知默不作声的打算偷偷离开,不想胡通判眼尖,大声道:“老许啊,你家闺女不是进京了吗?皇后娘娘主持的那个妇幼堂通过考试了没?”
许同知磨牙,不想搭理他,可两人身份又差不离。
咬牙闷哼道:“上个月写信来说过了初试,你也知道京都能人最多,想来瞧着皇后娘娘的面子,多少贵女想要进入妇幼堂,那边据说要三试才算过,她这不过才过了一试,估摸着这个月二试就差不多了……”
胡通判道:“你们家三妮儿是三人当中最聪明,最有抱负的,一定能进去,你别着急。”
许同知:“……”
老子头一次听他说人话,心里居然有点不安。
果然,胡通判接着又道:“不过吧,就算是进去了,也是打杂的,可不会像娟儿和知宁一样,做什么主编,负责整个报纸的编排。”
胡通判说完,惊讶道:“这个月居然有八版,而且这字儿看着不像手抄的……”
孙知府瞧了一眼,直呼:“好小子,连活字印刷都搞到了。”
许同知不想待下去了,跟他们两人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黄杨县翻过年开始办报纸一事,在整个安乐郡,已经传开了,甚至传到了整个西岩省,就这么你传我我传你的,又慢慢袭卷了全国。
苏康也是听给他送兵器过去的黄管事说的。
黄管事笑道:“二公子您不知道,老爷现在天天在家长吁短叹,心疼的直捶床,您瞧瞧大公子那边做得多好……”
苏明远现在即后悔又欣慰,还有些洋洋得意。
苏康了解他爹的心情,就跟当时他连中四元,人家说他肯定是新科状元的时候一样,他爹都特别平静地开口,“话可不能这么说,秋试才哪到哪呀,还有会试和殿试呢,这两个才是重中之重。”
如今到了苏平这儿,连连被圣上褒奖,他却拧着眉道:“可别说,我受不了这刺激,早知道他有这能耐就不让他走了,在家里帮着我赚钱多好。”
黄管事道:“大公子今年开始办了个小报,小的去的时候,已经出到第三期了,还真别说蛮有意思的。”
他刚好带了几张,就想回去给苏明远瞧瞧。
这会儿刚好拿给苏康。
苏康看完头版就震惊得不行,更别说旁边的姚盈了,“所以,让女人为官他真的做到了?如今还让女孩读书,这报纸也是他手下的妇幼办编写的……”
姚盈:“……”
好想看看大伯哥长什么样啊。
每次来信都被汪道成夸,如今又亲眼见到他做的各种东西,姚盈甚至有种错觉,秀才是大于状元的。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