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平府沦陷,这是一个缩影。
随着义军的发展壮大,沦陷的城池,还在持续增加中。
升龙城。
“肖将军,现在国内局势危急,废话本相就不多说了。
赶紧调集兵马,增援各路战场。
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打通我大越的南边通道,否则南疆就危险了!”
崔梓炎神色凝重的说道。
又是海盗,又是义军,搞得大越鸡犬不宁。
不知道的,还以为大越皇朝到了王朝末年,即将开启群雄逐鹿。
作为大越高层,他们非常清楚,眼下的糟糕局面全是虞朝人搞出来的。
无论海盗,还是义军,全部以虞朝人为主。
在两国交战的关键时刻,给他们来这么一下,摆明是想要大越皇朝的命。
知道是一回事,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本来局势就岌岌可危,若是让大家知道,这些敌人全部都是一伙的,后果还会更加严重。
大家不投降海盗、义军,那是认为这些势力上不了台面。
换成大虞朝,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打不过就加入,这是乱世生存法则。
一旦认为不可力敌,国内就会诞生一群带路党。
尤其是南疆新开扩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残留势力。
大虞只要承诺帮他们复国,那些遗老遗少们,一个个都会活跃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打通南北通道变得格外重要。
稍微速度慢点儿,他们数十年的扩张成果,就会毁于一旦。
相较于大虞朝,他们的战略空间,本来就非常有限。
丢失了南疆的半壁山河,光靠北越地区,要抵挡虞军实在是太难了。
“丞相,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这才短短一个多月,国内就蹦出大量的叛军来?”
肖云帆一脸疑惑的问道。
从前线撤军回来,他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就被拉过来议事。
对国内的了解,还局限在海盗猖獗。
这次回师,也是奔着围剿海盗去的。
可一转眼的功夫,海盗威胁成了次要因素,层出不穷的义军造成的杀伤力更大。
无数大越百姓,被迫卷入这场乱世中,眼瞅着战火就要烧入河内地区。
“从搜集的情报来看,据说是虞军关押的白莲教战俘,越狱逃窜进入了我国。
从各地上报的情况来看,这些叛军少则上万,多则十余万。
所过之地,犹如蝗虫过境。
凡家中有男丁的,一律强征入伍,对地方上的破坏非常惊人。”
崔梓炎的回答,并不能令众人满意。
关押的战俘,就算越狱逃跑,最多也就流窜到边界地区。
哪有一下子跑到中南部地区,裹挟着大量农民军,向北越地区杀来。
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是虞朝人在幕后操纵,默契的选择揭过话题。
“真实情况,比丞相说的还要严重。
这些义军和前面的海盗一样,全部都很残暴。
官军只要敢抵抗,就全部斩尽杀绝。
尤其在对待官员和士绅的时候,更是毫不留情。”
礼部尚书阮艺修开口补充道。
对他们这些大人物来说,普通人的死活不重要。
可是屠戮士绅官员,这就触犯到了大家的底线。
如果不赶紧镇压,没准哪天惨剧,就轮到了自己家。
“诸位大人放心,些许败兵之将,成不了什么气候。
待大军休整几天,末将就带兵过去,把他们剿灭干净!”
肖云帆当即保证道。
在云南战场上,碰了一鼻子的灰,他急需一场战功证明自己。
剿灭海盗是功劳,围剿叛军一样是功劳。
没能打进云南腹地,那是战线太长,后勤拖累了部队的战斗力。
敌军又固守城墙不出,这才无功而返。
现在收拾一群乌合之众,他的心里完全没有压力。
“那就拜托肖将军了!”
崔梓炎一脸疲惫的说道。
显然,他对迅速平定叛乱,并不抱有信心。
倒不是不信任官军战斗力,主要是敌人数量太多了。
又是海盗,又是叛军,沿海地区全部被祸害了一遍。
原本固守河内海防的水师,半个月前出港遭到虞军水师交战,不幸再次战败。
归途之中,又遭到海盗伏击,几近全军覆没。
现在的大越皇朝,海防能力约等于零。
面对敌人源源不断的打击,完全是被动挨打。
直觉告诉他,主力在镇南关和敌军对峙是一个错误决定。
海盗可以海上杀过来,白莲教叛军也能从海上过来,虞军主力同样可以。
前期的试探性攻击,就搞得他们疲于应付。
一旦虞朝发起登陆作战,那就真危险了。
意识到问题,不等于能够解决问题。
越皇登基不到一年,正是需要竖立威望的时候。
他们这种老臣,本身就不受待见。
提出反对意见,只会让双方的关系更糟糕。
何况劳师远征,消耗了大量钱粮,前线还折损了上万士卒。
此时班师回朝,总得有人为战争失利负责。
越皇不能背这个锅,前线的将领,也不想背这个锅。
此时把窗户纸捅破,这口黑锅大概率落在他头上。
理由是现成的,把国内治理的一团糟,导致大军被迫放弃胜利果实。
脸皮只要足够厚,完全可以宣布大获全胜。
损兵折将,只要官方不承认,那就相当于不存在。
……
蜀地。
看着从江南逃窜过来投奔的老兄弟,魏豪是感慨万千。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那个威名赫赫的白莲圣国,就成了过往云烟。
昔日的三王一帝,现在就剩下他这一根独苗。
“你是说,傅兄之死是因为安庆守军背叛?
可本王记得,方墨川不是这种人。”
魏豪皱着眉头问道。
生死关头选择背叛,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见到了太多的尔虞我诈。
可背叛的人,大都是外围之人。
白莲教的核心人物,参与造反太深,就算投降朝廷也会被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