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都市 > 仗剑行 > 第?四百七十章一个捷报和八百个噩耗

第?四百七十章一个捷报和八百个噩耗(1 / 2)

第四百七十章一个捷报和八百个噩耗

那场席卷了大半个中原的秋雨过后,有两个消息,由北逐渐传至中原。

一个震惊了江湖。

一个震动了庙堂。

而这两件事的当事者却是同一个人。

北雍王,李长安。

从消息传开的那一日起,江湖中许多人再度提及那个青衫魔头的名号时,便会心照不宣的加上一个前缀。

天下第一。

当然,也有人不服气,认为出世后连一次武评都未曾上过的李长安名不副实,毕竟谁也没亲眼见到那场天人之战,更何况,早在一甲子前李长安就有当今第一女子剑仙的赞誉,没谁敢断言,这一次是否如先前一般,被世人恭维的水分居多。

但韩高之死了,尸骨就葬在北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江湖人大抵有个通病,明明技不如人,但嘴上从来不服输。一方面骂着那个青衫魔头不知使了什么阴险手段,另一方面却不约而同的前往那座传言被李长安视为武人福地的武当山,约莫都想去沾沾仙气但又不好意思直言,若在途中碰上相熟的人,也大都是心知肚明的相视一笑。

就在武当山香火日渐鼎盛的同时,长安城里的那座金銮殿却是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百官无论文臣武将,人人脸上都带着一种风雨欲来的肃穆,好似明日北契的铁蹄就会踏破城门,冲进这座屹立百年的巍峨皇宫。

其实十之八/九的文臣以及一些不过而立之年的年轻武将,压根儿就没见识过北契大军,就更别提什么“马蹄阵阵如雷鸣”,他们连北契战马的马毛都没见过。但话又说回来,这也怪不得谁,毕竟北边战火足足消停了十来年,除却燕字军与呼延军不时“切磋武艺”,东线那边整天望着虎狎关的兖州更太平到,整整一年不曾死伤一兵一卒。

太平久了,尤其是中原,便在歌舞升平中逐渐忘记了何谓居安思危。乍一听闻敌军一夜之间就打到了家门口,如何不慌乱?

所幸北雍那边传来的是捷报,虽然只是一场几千人的小规模战役,但燕字军在仅损伤几百人的情形下全数歼灭了敌军近三千骑军,而且还是呼延军中实力不弱的飞准营,百官们可不管那位姓呼延的北契将军吃了个多大的哑巴亏,觉得理所当然的同时,不吝啬的夸赞了一番燕大将军宝刀未老。

与大部分得知捷报后,便放松心弦的臣子不同,半道出家的老首辅季叔桓,更庆幸朝堂上尚有几位头脑清醒的中枢重臣,若手握大权的这几人都目光短浅,只看的到一时胜果,那么北雍接下来的战事便只会打的无比艰难。

但老首辅想不到的是,中原百姓其实与朝堂大部分官员的心态相似,尤其是那些经历过两朝乃至三朝的老人们,北雍铁骑甲天下,已经如烙印般深深刻在骨子里,前一甲子都毫无意外的守住了西北,没道理现在就守不住了。见惯风雨的老人们都十分坚信,顶多到明年这个时节,天下就彻底太平了,若他们运气好点,再多活一两年,指不定在躺进棺材前,还能见到本朝彻底吞并北契的那一日。

可没人曾想过,他们嘴里的理所当然,是一位位北雍甲士用性命和鲜血换来的。

——————

塞北的气候如人心般善变,前一刻月朗星疏,后一刻便有可能乌云密布。

流沙城城头的火势,在两军冲杀接近尾声的时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混合着血肉的沙地在雨水的浇灌下变成了一滩滩泥泞的污秽。随着天边泛起青白,风沙重新席卷大地,很快就被一层薄薄的砂砾掩盖住,血腥味也随之逐渐淡去。

清点完战场的王西桐在那面烧的乌黑尚留有余温的城门下,见到了同样被烟火熏得满脸漆黑的陈知节,后者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下白袍营的死伤情况,而后便又马不停蹄去处理后续事宜。

经过这场双方都抱有各自目的的奇袭战,这座像是后娘养的荒漠孤城,最终逃不过被弃的结局。最好的局面是恢复到原本的模样,谁人都不染指,任由这座无主之城自生自灭。那么城中流民的去留便是眼下最为紧要的事,燕白鹿与后来加入战场的薛东仙和陆沉之三人,各领战力完好的几十骑在周边巡视,在李长安率领的那支骑军来此汇合之前,身为眼下文官中职权最高的陈知节必须为之后上万人的迁徙做好完全准备。因为百里之外,尚有近二十万呼延军,可能会随时发难。

王西桐在离城门不远的一处墙根下,寻到了闻飞雁,她的大腿外侧被一个只剩半截身子的北契骑卒,在临死前狠狠阴了一刀,划开的口子深可见骨足有两寸长,血流不止,但当时正是两军厮杀最为激烈的时候,她顾不上处理伤势,等回到流沙城,一条腿的裤管都被鲜血浸透了。

失血过多的闻飞雁面如金纸,浑身瘫软的斜倚在墙壁上,模糊间瞧见跟前站了个熟悉的人影,勉强扯了扯嘴角,没发出声来。

最新小说: 江湖咸鱼日常 惊!帝国花孔雀竟然开屏了 娇养他的小玫瑰 妖界老祖靠劫色活命 吴府的那个妾 合约美人[穿书] 只想当备胎也不容易[快穿] 八零年代之鹏程万里 你能不能抱我一下 伪替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