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6
胡通判刚要开口,就听见身后传来曲大人的声音:“那苏大人这样不断的改进,是不是对先前买东西的人不公平?或者说,您改进之后,价格也会上涨?还是说,先前买过的旧农具,可以来换新农具?”
苏平:??
这逻辑有点搞笑呀?
瞧着对方咄咄逼人的模样,苏平缓缓吐了口气,弯弯嘴角道:“曲大人这个想法十分新颖,不过却没有办法执行。”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就好比你买了件衣裳,回去穿得半新不旧了,瞧着铺子里又出了新款,你会拿着穿旧了的衣裳再去店里换件新的吗?”
“怎么说呢?其实换一件新的也可以,不过需要扣除一些拆旧费。”
嗯,这就跟以旧换新一个概念了。
曲大人挑眉,还要开口,就听胡通判扯着嗓门道:“哎呀,苏大人,咱们远道而来,总不能一直在地里耗着吧,眼看天都要黑了,这晚上你是怎么安排我们的?”
苏平不好意思陪着了个笑脸,“瞧我,光顾着向大家显摆自家的东西了,却忘了这一茬。”
“各位大人想来也知道,我们黄杨县不富裕,各项设施都不比别的地方,只有一家能拿得出手的万喜楼,要是各位大人不嫌弃的话,可以移步万喜楼……”
“是不是就是当街的那一家?”
沈同知边走边道。
苏平点头,“正是咱们今日在街头碰面的时候,不远处的那一家。”
曲大人道:“那楼看着也不大,咱们这么多人能挤得下吗?”
苏平算是瞧出来了,这位曲大人今日是来找茬的。
苏平深深看了一眼曲大人,生生将爱去不去给咽了下去。
礼貌地弯弯嘴角开口:“万喜楼虽说不大,但我也让掌柜留了十来间的上房,衙里也收拾出了几个院子,若是大人们不嫌弃的话,也可以住到衙里。”
“我们衙里的杜师傅手艺相当了得,由于近来赶工期,厨房晚上也会有夜宵的。”
苏平领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去了万喜楼。
待晚上分配住处时,先前预留的房间还真不够,好在黄杨县来往的客人不多,这才把人给匀开了。
不过苏平快要回去时,孙知府拉住他道:“苏大人本府今晚便去你们衙里挤一晚吧。”
苏平想到他还带了个孩子,便应了一声好。
得知孙知府要去县衙住,胡通判也要过来凑个热闹,嗡声嗡气道:“刚才听苏大人夸大厨的手艺,本官也想去尝尝。”
苏平:“……”
您刚才一人啃了两个大肘子啊!亲!
胡通判插了一脚,沈同知和刘通判两人又是与孙知府交好,索性也一并过来了。
好巧,苏平收拾出来的四个院子全用上了。
沈同知道:“刚巧晚上本官还有些事情想与苏大人讨论一二。”
苏平艰涩地扯了个笑脸。
拒绝加班啊啊啊~
苏平一行人刚走,曲大人就忍不住哼哼两声,“这安排倒是有意思。”
说好的都住万喜楼的,结果,把官职他们高的全给领走了。
余下众人没接话。
尤其是年前与曲大人一起给孙知府拜年的那两位。
多少瞧出来了一些,曲大人与苏平之间不对付,尽管怎么个因由不清楚,不过曲大人这明里暗里都刺两句的模样,众人还是瞧得清清楚楚的。
是以,李大人喊了一声身边的杜大人道:“老杜,我那里有本诗集,你帮我瞧瞧,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
杜大人笑道:“好呀,上次你来信时说写了一半,没想到这才两个月就全写好了。”
“什么写不写的,都是以前写的,只不过整理一下罢了。”
见两人一并往上走,与两人关系好的也跟着去了凑热闹。
最后大门口只留下了曲大人一个迎风招展。
万喜楼离衙门不过三四百米的距离。
一行人边走边消食。
沈同知也不客气了,将自己想要的东西提了一下,问苏平能否便宜一些。
他打听过了,有个什么买十赠一的规则。
但是他还想要再便宜一些,同时他们手里有一片林子,木质非常好,问苏平有没有兴趣双方一起合作。
苏平笑道:“这敢情挺好,我最近正在找木材呢!”
原先孙主簿填上的那块山地,经过这大半年的造,已经用去了十分之一了。
用个七八年第二茬再长上来肯定是没问题,再加上现在有些半大的小树也在快速生长,不过许木匠有了新的想法。
他们光靠农具、水车,也不是长久之际。
如今圣上都表扬他了,下头很多人模仿起来那都是迟早的事。
再者,他们目前的木材做玩具之类的属实浪费,倒是可以多寻一些其他料子,将农具与水车的用料分开。
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做一些小平车、马车,甚至游船之类的大件。
要是有更好的木料,家具之类的倒是也能安排上。
如今光是木匠,就有三百余人。
沈同知一听这个便知道有门,双眼一亮道:“若真能一起合作,也算是一件大事,到时候还需要请孙知府和我们谭知府一并出面主持才行。”
孙知府笑道:“自然,自然!”
苏平:“……”
怎么感觉怪怪的?
不过转念一想,上头有个分担炮火的上司也不是件坏事。
两人约定,待他们离开黄杨县之时,便让人跟着沈同知过去瞧一瞧,要是木材没问题,双方合作的事项就可以往下进行了。
刘通判这边倒没什么事。
人家就是来定货的。
领着一群人回了衙里,远远就闻到一股鱼汤味儿。
孙知宁最喜欢吃鱼了,刚才在万喜楼时一群男人,也就动了几下筷子,这会儿闻到味,立马轻轻拉了父亲几下。
孙知府会意,笑道:“今晚的夜宵是鱼吗?听苏大人一直夸你们大师傅的手艺好,要不本府也去尝一尝。”
苏平笑道:“行呀,黄师爷麻烦你先去厨房……”
不等苏平说完胡通判就嚷嚷地招呼大家:“也别麻烦黄师爷了,咱们一起过去瞧瞧,鱼嘛就要趁热吃。”
苏平只得领着众人去了厨房。
中午来时,大家在厨房简单吃了一顿。
按苏平的意思,人家头一天来,该带到万喜楼的,谁知道孙知府入了衙门之后,便寻着香味走了过来。
杜师傅只得临时加了几道菜。
到了晚上,明明已经吃过一回了,结果这几人又来凑热闹。
胡通判说要过来吃之后,黄大个已经跑过来报信了,杜师傅望着一大锅的红烧小鱼,有些不好意思道:“怎么这会儿又来了?什么也没准备。”
黄大个也挺无奈,“在万喜楼都吃过了,结果被您这香味给吸引了,这么着吧,我记得您前些日子腌了一大缸的咸鸭蛋,要不用这个整个蔬菜汤吧。”
杜太太道:“这样行吗?”
“行,他们就是来凑热闹的。”
杜师傅做的咸蛋汤又香又鲜,里面除了咸蛋之外,再放点蔬菜、虾米、豆腐等等,黄大个当时就因为这个,一连喝了五碗。
算是创了记录了!
杜师傅说干就干,杜太太去院里薅了一大把的蔬菜。
黄大个帮忙烧火,待苏平他们进来时,咸蛋的味已经飘了出来。
孙知宁吸了吸鼻子,伸手拉了父亲一下,小声道:“爹,好香呀!”
孙知府道:“这闻着不太像鱼香味儿。”
沈同知喜道:“光闻味儿就知道这杜师傅的手艺果真了得。”
说完之后,冲着苏平笑道:“我可真羡慕苏大人,怎么什么样的人才都被你给网罗了起来,先前来的时候,还以为苏大人是从京都请了什么帮手,毕竟苏家家大业大,只要肯花钱,什么样的人找不来,如今瞧着是本官想左了。”
人家根本没用家里的资源。
不管是木匠还是铁匠,甚至连厨师都是当地找的。
也就是听说今年府试的时候,从府城请了几位先生回来授课,如今那几位先生还被留在县学,想来今年黄杨县的院试成绩也不会差。
苏平笑道:“几位大人,若是有什么合适的人才也可以推荐过来,咱们黄杨县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给能人异士发挥的机会。”
若真与沈同知合作成功了。
对方肯定会塞人过来,与其等对方塞,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先提出来。
苏平这些都是从他爹那儿学来的。
不得不说,苏明远能从一个农家子,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许多理念和处事原则是非常可取的。
沈同知道:“若说人才,我倒还真认识两个,下次有机会问问。”
苏平道了声谢。
沈同知笑道:“客气什么,这些咱们都是向苏大人学的,您那一张告示贴出来,就先了咱们这些愚人不知道多少步了。”
几人说话间已进了厨房。
杜师傅那边的咸蛋汤也出锅了。
小徒弟已收拾出来两张桌子,一张留给孙知府他们,另一张留给随行人员。
好在孙知府他们这次过来,随行的人并不多。
一碗碗奶白色的咸蛋汤上桌后,众人禁不住咽了下口水,胡通判也不嫌汤,用勺子舀了一大口,一边哎呦哎呦的吸着气,一边道:“好吃,这味道真是绝了。”
苏平笑道:“我们杜师傅腌了一大缸的鸭蛋,若是几位大人不嫌弃,回去的时候给您每人带一些。”
胡通判道:“这敢情好。”
除了咸蛋汤,杜师傅还将红烧小鱼盛了一大盆上来。
小鱼的个头虽然不大,但鱼刺早就酥了,又鲜又嫩,还略带微微的辣味,孙知宁见都是熟人,也没客气,一人吃了五条小鱼。
几人正吃着,就见工匠们叽叽喳喳从外头走了进来。
孙知府他们均都穿的便服,大家只当是苏家车队的人,离得近的还与苏平打了招呼。
苏平也笑呵呵地问了几句工作进度,总之,苏平与工匠之间,与下属官员和差役之间,甚至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看得大家相当羡慕。
一顿饭结束,苏平将众人送回小院。
进了院门,孙知宁小声道:“爹,我瞧着这位苏大人非常好说话。”
黄杨县的百姓看到他就跟看到邻居亲朋一般,与寻常见着的,那些百姓见到官老爷怕怕吓吓的模样完全不同。
孙知府道:“你还瞧出了什么?”
“他懂得颇多,只要黄杨县里出来的东西,他都能说出个四五六来,可见平时读过不少的书,甚至自动参与进来,与那些只知指手划脚的完全不一样。”
“女儿寻思着,他只中他个秀才功名,大概是因为考运不好。我瞧着像他这样的人,就算是状元都比不上。”
孙知府斜瞄了她一眼,打趣道:“这还八字没一撇呢,就胳膊肘往外拐了?”
孙知宁倒是一脸坦荡,“女儿只是实话实说,我瞧着哥哥们虽说读书好,可在为人处事,五谷农事方面与他相差太远,先前您不是还说,他要不是苏家的儿子,黄杨县哪能有这样的情况,今日见着了,人家根本没从家里带人过来,用的都是本地的,咱们凭心而论,若是让大哥摆在他的位置上,您认为大哥会如何?”
孙知府倒是被她问住了。
默了一会,随后笑道:“怕是他会一直写信让我给他再谋差事。”
“所以,爹爹还是觉得我拉偏话吗?”
孙知府冲她竖了个大拇指。
他算是发现了,自打闺女十岁以后,他就很少在理论上赢过对方了。
苏平刚到自家小院门口,就瞧见屋里的灯亮着。
瞧着窗户上的影子,像是他娘。
苏平和黄大人快步跑回屋里,果然看到文氏由黄娘子陪着坐在屋里煮茶。
见两人回来了,文氏忙起身迎了上来,“累了吧,我让人烧了热水,你先泡个澡,有什么事咱们空了再说。”
“对了,今日孙太太和张太太与我说什么你们这边有个小龙庙解签的师父特别厉害,明日我与你兰姨随两人一道去小龙庙拜拜。”
苏平:“……”
这真是一刻也不停啊。
文氏交待完这事,便由黄娘子陪着回去了。
苏平把人送走,一脸无奈地看向黄大个,“你说我娘为啥这么执着?”
他这事业才刚刚起步,怎么就非要在这个时候给他找媳妇?
黄大个撇撇嘴,“太太这不是因为你这么大年纪了,弟弟都成亲有孩子了,你还孤家寡人一个,你这未成家,家里的一大摊子就不好让你继承。”
苏平惊,他都忘了,他干不好就得回家继承家业!
虽说是玩笑话,不过苏平还是挺纠结,关键是他不乐意和陶玉如处对象。
并不是因为她曾经喜欢过傅广林。
这事说来话长。
苏平当时穿过来之后,脑中就多了一段不属于他的记忆。
除了原主的之外,还有一本书的内容。
他目前的干弟弟傅广林是原书男主,父亲早逝,爷奶偏心,他与母亲吃尽了苦头,还是后来投奔了苏明远这个远房表叔,日子才好过了一些。
傅母在苏家做厨娘,傅广林在父亲还没去逝的时候,读过几年书,虽说后来没钱读了,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只要有点钱,就去书斋抄书赚钱,同时也用抄书赚到的钱,给自己买书,或者借书,靠着这份坚持读完了四书五经。
就在他十岁那年独自在屋里读书时,被苏明远瞧见了。
便让他跟着苏平、苏康两兄弟一起上了学堂。
苏家的学堂是苏明远发迹之后建起来的,并不是什么族学,而是招收一些家境贫寒,但志向高远的孩子。
每年苏明远都会向兴城府学捐一笔银子,做为给贫困学生的资助。
是以,傅广林也并不是特例。
陶玉如是苏平的远房表妹,自小在苏家长大,与苏家两兄弟和傅广林的关系都不差,不过小姑娘一心喜欢长相俊秀,才华横溢又性格稳重的傅广林。
傅广林也是喜欢她的,在原主没出事之前,双方已经口头敲定了亲事。
可谁曾想原主想不开一命呜呼了。
在之前,剧情都是按原书走的,可自打苏平死而复生之后,剧情就不一样了。
原书里,苏平死后傅广林便以养子的身份,一直侍候着苏家二老,还打着因为自己的原因让苏平没了性命为由,说什么要赎罪。
陶玉如也是借着赎罪的名头继续留在苏家。
后来由文氏做主,两人结成了夫妻,在苏明远五十岁这一年,天下大乱,远在任上的苏康被判军杀害,死无全尸。
苏明远夫妻一听二儿子全家也没了,一时没挺住,双双离逝。
苏家偌大的家业自此便落入了傅广林的手里。
其实整本书瞧过来,苏家就是男主傅广林的踏脚石,后来傅广林靠着苏家的财力、人脉帮着圣上稳住了江山,被封为定王。
如今苏平死而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