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8(2 / 2)

文氏明日就要走,苏平索性给张典吏说了一声,他下午陪陪他娘,有什么事明日再说,这一下午就长在了文氏的屋里。

他娘在小厨房忙的时候,他就围在跟前打打下手,哼哼叽叽的像个小孩儿。

文氏在调酱汁的时候,也用勺子舀了点让他帮忙尝尝。

母子两人都知道,这一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苏平吃鱼时把盘都给舔了,饶是过了平时的睡觉时间,也没舍得离开。

第二日,文氏用过早膳就离开了,苏平将人送到城外,最后又站在城头上看了一会,直到再也瞧见车队的影子,这才下了城门。

原先热闹的院子,又安静了下来。

苏平来不及伤春悲秋,夏收就开始了,一连忙了二十来天,这期间经历了三四场暴雨,好在有湿度计在,倒是在大雨来临之前,将地里的麦子给抢收了回来。

进入五月底,夏收也进入了尾声。

各村的村民一个个喜笑颜开地在村长跟前报自己家里收了多少粮。

到了六月初数据报上来时,苏平大概扫了一眼,开心道:“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他原先计划着今年的夏收,每亩在140-200之间,能稳定在这个数,说明百姓今年基本上就不会饿肚子了。

不曾想,平均下来每亩超过了210斤。

比预料中的高出一大截。

那块往年就收成不错的水浇地,今年更是达到280斤左右。

再加上夏粮,今年过得可谓相当富裕了。

张典吏道:“那大人咱们去年赊给农户的种粮是否要收回?”

去年是他和苏平一道向史员外他们买的,至今买粮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足足2500石,目前张典吏瞧着并不多,可去年那个时候却是天文数字。

苏平道:“嗯,收回来吧,有借有还,才能让他们更珍惜。我记得当时他们都是按了手印的,咱们让各村各镇的按着账本收粮便成,到时候一并送入库房。”

张典吏应了一声好,麻溜的把去的账本给翻了出来。

自打苏平来了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这里的账本就比过去十来年都要多。

不过也有一个好处,有什么问题,直接查账一查一个准。

目前建的账,也就是种粮的账目是半成品,待粮种还回来之后,也可以做个了结了。

张典吏把各乡镇的账本分发下去,由乡长和村长他们盯着收粮,在六月初十之前,所有欠的粮种都还了回来。

因着当时说好了,借一亩的粮种第二年多还一斤。

粮食丰收了,百姓还粮时那叫一个积极痛快,还时不时夸几句苏平给大家带来的福气。入库时,直接比去多出了17000多斤,100石以上的粮。

自打百姓还粮开始,张典吏脸上的笑容就没下去过。

望着堆得满满当当的粮食,张典吏激动的直抖,就差大喊一声——发财了,发财了!

苏平看向满头大汗的下属,大声道:“今晚都到食堂吃饭,我让杜师傅做几道拿手的好菜,把咱们那些个非正式差役也都喊上。”

众人欢呼一声,先回家洗漱去了,待晚饭时再过去。

今日除了夏收结束这件事,朱老爷子他们前头编的那本《小麦种植100问》,已成功发行,就连黄杨县的小书肆里也摆了几本。

今晚要宴请的还有朱老爷子他们这一帮人。

小麦头一次大丰收。

给本来还持有观望态度的百姓一剂强心剂,夏收一过,纷纷跑来找朱老爷子他们问接下来要怎么办?

种什么比较好?

苏平在进入五月份之后,就与朱老爷子他们一起开了个会,讨论了夏季要种的作物,去年有人提议种药材这事,大家也讨论了。

可惜后来支持的人并不多,原因很直接,目前百姓手里没有余粮,填饱肚子都成问题,要是种成药材,起码两年没有收成。

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倒不如先种粮,解决了吃饭问题再考虑经济效益。

像他们这边的土质,种红薯、土豆倒是很适合。

开春之后,朱老爷子他们已经宣传过了,有人家里有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的也根据老爷子们的建议和指导,全给种上了。

甚至有人种上了花生。

到了现在,大家都齐刷刷地盯着朱老爷子他们,一定要听专家的建议,争取这一茬继续大丰收。

朱老爷子还是建议吃饱饭是首要的。

于是,在各种选择上面,大家一致认为玉米比较实在。

再有棉花每年倒也可以种一点儿,到了冬日做棉服倒是挺合适的。

像大豆、芝麻,这些倒也可以考虑,不过要看各人意愿了。

苏平倒是看了不少的书,但脑子跟不上实践,大家讨论好,最后种子方面由他出面解决,也算是重在参与。

玉米与小麦一样,种子先从县衙这边赊,等收成之后,还回来外加一斤的玉米。

种玉米还有一个好处,稭杆不止可以做肥料,还能做为饲料。

天冷了柴火不够的也可以拿来烧火,简直万能的。

经过半年的修建,到了六月初,养殖场的圈舍已经进入了尾声,苏平再次让张典吏贴了公示,招聘饲养员。

同时告诉百姓,稭杆留足了做肥料的之后,余下可以送过来,到了年底靠小票和名字换肉吃,两车的稭杆换一斤肉。

公示是张典吏帮忙写的,听完忍不住道:“大人,您这主意真是有点儿……多啊!”

他还是头一次发现,稭杆简直全身都是宝。

居然能换肉。

苏平道:“反正养殖的各类肉食,首先就是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的,这肉怎么着也得吃掉不是,拿东西换来的和咱们白给肯定不一样。”

这道理张典吏懂。

就像小麦种子的事,以前十来年都是县衙帮忙解决,可百姓怎么回报的?

总想着朝廷不会让你饿死,地种不好不是想着办法解决,反而是等着冬天了朝廷的救济粮,但去年就不一样了。

苏平让他们按手印,到时候把种粮还回来,同时收点利息。

地你得好好种,别到时候连种粮都还不回来。

而且人家也给你指了明路,再不好好努力,怪得了谁。

虽说百姓私底下没少骂他,不过都没敢再懈怠,努力学习,争取把地种得更好,有了这要经验,今年大家更加积极了。

如今倒是没人骂苏平了,反而百姓是可劲地夸。

张典吏越发觉得,他们领导好了,嗯,希望他别走……

进入六月,苏平自个儿就清闲了下来。

每日除了正常办公之外,还能抽出时间去县学听会课。

回来继续琢磨苏康留给他的题目,苏康也不止让他闭门造车,每次通信时都会给他寄一两本书,都是朝中各位大佬推荐的。

苏平自个儿看完,觉得好的就直接放到县学,供学生借阅。

这一日,他刚从县学回来,就见老李头弯着腰朝他招手,笑盈盈道:“大人府城来的信。”

接过信,苏平还有点懵。

按理说孙知府给他写信,那都是随着邸报一道来的,有什么急件也会差专人送过来。

尽管有疑惑,他还是捏着信回了住处。

拆开信后才发现,信是孙知宁写的。

苏平:“……”

就是挺意外!

小姑娘礼貌地先问了声好,随后便说已经看完了《小麦种植100问》,按照书里的讲解在院里开了个块,可不知为何种下去之后,种子死了一大半。

就连按教程做的肥料都不怎么成功。

甚至用了自制的肥料之后,养了几年的花都开始掉叶子了。

苏平有点儿卡壳,这要他怎么回?

好在小姑娘还问了另一个问题,这道题他会。

问他们能否做益智类的,像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一类的小玩具,她家小侄子到了好奇爱动的时候了,上次送来的小鸭子,两个小朋友很喜欢。

这次问他还有没有别的新玩具,她想给小侄子买。

苏平这里还真有玩具,是属于积木拼装。

都是剩下的边角料做成的,数量不太多,上个月才给林管事带走了批,因为这玩意在京都还是挺受欢迎的。

再加上铺子里那么一宣传,提高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好家伙,望子成龙的京都有钱人,就开始疯抢了。

去年提议的平衡车、三轮车等等销量也不错,不过据林管事说,已经有人开始出仿品了,好在苏平他们的东西都有打上专属印记。

苏平按照孙家两孩子的年纪,挑了几样东西给寄了出去。

同时,把自家新出的盲盒,给小姑娘寄了几个。

意思很明确,新产品帮忙试用一下。

女主就她了,不擅长写感情,先从笔友开始吧,噗~~~

最新小说: 江湖咸鱼日常 惊!帝国花孔雀竟然开屏了 娇养他的小玫瑰 妖界老祖靠劫色活命 吴府的那个妾 合约美人[穿书] 只想当备胎也不容易[快穿] 八零年代之鹏程万里 你能不能抱我一下 伪替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