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6
过了正月初五,大家就准时开工了。
本来是琢磨着放到正月十五。
可没办法,订单依旧堆积如山,林管事每次来都一句话:“公子哎,老爷现在可后悔了,天天在家里捣鼓,怎么就不把您留在家里。”
如今赚得钱成别人的了!
苏平一想还真是,光是去年交了货收到尾款的那些,就已经逼近十万了。
除去给大家开的工资,分红,还能剩个六万多。
这些还不算没有接到尾款的,更不算手里积压还有几个月的订单。
如今连带着周边几个县的菜农在他们这儿都发了财,一个个争着要与厨房搭上关系。
可这些钱,还真进不了他的口袋。
苏平想想也忍不住乐了。
林管事道:“公子,咱们啥时候回去?”
苏平还真不想回去,他在这儿虽然只领几十两的工资,不过生活却挺充足的。
于是,一咬牙便道:“急什么,总得把他捐官的两万两给赚回来吧。”
林管事:“您这是当几辈子县令都赚不回来的。”
自然,那些各种贪的不算。
在开工当日,苏平让厨房做了上百桌的宴面,算是请大家吃个开工饭。
到了初七,一切正常运营。
由于去年赚了不少钱,再加上自家的养殖场也步入了正轨,今年的伙食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早饭时苏平端着吃食直接挤到了孙太太她们那一桌。
孙太太笑道:“呦,这是又有什么新任务了吧?”
张太太几人往旁边挪了挪,给他让出了座。
苏平笑道:“也不算任务,过年的时候想了点事情,一会吃完咱们聊聊,算是给你们一个扩大部门,增加人手的好机会。”
“怎么说呢,以后你们妇幼办的权利也许会更进一步也不一定。”
孙太太双眼一亮,“织布坊还是成衣铺子?”
苏平道:“就目前来说,这两个还不着急。”
去年养的鸡、鸭、鹅发出去不了不少,苏平交待大家,把这些羽毛都收拾干净了,凉干后交上来。
上次去找唐陌时,瞧见那边的给养实在太少,大家身上的棉衣都是破了又补的。
就连几位副将穿得也不怎么样。
是以,苏平便想着送点什么礼物给他们。
这一琢磨,就想到过年大家得杀猪宰羊什么的,而且养殖场里的鸡鸭有不少,便想着把这些毛积攒下来。
收拾干净了做棉衣给他们送过去。
这两天陆陆续续有百姓将这些送来了,现在已经装了满满一库房了。
孙太太问他想干嘛,他随口就说这些可以做棉衣,甚至比棉衣要暖和。
孙太太就以为他要开成衣铺子。
还打算着,这两日就开始贴公示招人。
这年头大家的衣裳基本上都是自个儿裁的,尤其是村里人,几乎人人织布,人人做会衣裳……
想要做成亲铺子,那招人可比泥塑容易多了。
岂知,苏平说这事得缓缓。
孙太太就想不透还有啥了。
苏平笑说了要办报的事儿。
“这事吧,其实对于你们宣传也是有利的。”
孙太太道:“办报?”
“如何个办法?什么是报?”
苏平只得简介给大家介绍了一下这种东西:“挺简单的,就是把最近几日发生的事情,给编排出来,类似于一本书,但又比书的内容少很多。”
得了,此刻只能说个大概,吃完饭了,苏平才与众人一道去了妇幼办所在的小院,拿了张纸,对半折叠,而后在上头写写画画了起来。
什么是报头,什么是报眉,什么报号……
他要求也不高,一张四开的纸足矣,然后分成四版。
1-4,2-3。
苏平笑道:“比如咱们是一个月一期,或者半个月一期,就是把这段时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按顺序排列上去,自然头版头条,肯定得重中之重……”
“若是新闻事件不够,咱们也可以写一些小故事上去,这样大家会更爱看,自然有什么新的福利我们也要第一时间标上去。”
总之,就是这半个月来,全县发生的好坏事件重点上去。
他讲了小半盏的时间,几个人总算是听懂了。
史太太道:“这样好,大事小事一张报纸便足矣让全县百姓知道了。”
苏平笑道:“确实是这样的想法,如今大家都在抽空学习读书识字,这样出了报,大部分都能看得明白,不比咱们费力八叽的走街串巷的宣传好吗?”
“自然,宣传也不能少,咱们以后可以每个月举办两次或者三次,可以在报纸上把办讲座的时间和地点写明,这样看到报纸的就会通知没看到的,其实比公告能更好的宣传。”
孙太太苦着脸道:“大人,您说得轻巧,这事也听得确实很好办,可问题是咱们这些人里头,没一个能写会画的。”
她们这些女人里头,也就史太太年少时家里有些底。
可她也没读过书,成亲之后,史员外家大业大了,她才跟着学了点皮毛,主要还在看账本这一块,免得被下头人哄骗了。
至于她和张太太,两人倒是学的多一些,可要写文章,再画个插画什么的,那就太强人所难了。
别看公示、宣传她们能应付过来。
主要还是自己写了之后,让家里的男人给瞧瞧再改改。
若真办报纸,几人均狂摇头。
新招来的两个小姑娘,虽然说过几天书,但要让她们写文章,两人是万万不敢接的。
苏平一琢磨,还真是这么个事。
让小学办报,还是政治性的报刊,确实不太容易。
苏平道:“我想着你们肯定也说自己不行,所以咱们继续招人啊,别只限于说招女人,其实也可以招几个县学里的学生,他们能帮忙办报。”
孙太太道:“我听说今年有不少秀才公打算下场秋试,待明年,县学里很多都打算县试和府试,这样影响人家学习。”
苏平:“……”
张太太道:“县学的先生倒是可以,可咱们总找人家,感觉不太好意思。”
“对了,大人,就算是文章我们写,那印刷怎么办?总不能大家一并抄吧!这几十份上百份还行,若要全县百姓都能看到,起码得上千份吧。”
就目前来说,整个黄杨县的现驻人口已经超过了五万人。
比起苏平刚来时多了一万五。
虽说本县人依旧不变,可耐不住外县过来赚钱的,于是乎便带动了小摊贩、集市,还有小食铺等等。
再加上来来往往的商队,县里的客栈也红火了起来。
报纸就算是不能人手一份,也不可能只要这么点吧。
苏平默了一会道:“报咱们先办起来,前期你们先抄,到时候也发动县学的学生和学堂里年纪大的一起抄,我这段时间与人联系活字印刷的事,到时候回来了我再教你们如何用。”
众人:“……”
怎么感觉你什么都会?
苏平其实啥也不太会,只不过多活了一辈子,许多东西见识过。
苏平与众人商量了一个多时辰,这才算把报纸的事情交待清楚。
有公示的必定第一版,原文一字不差的少上去,二三版可以登录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像县学的学生进了测试,学堂的孩子们可以怎么样了……
又或者县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第四版倒是可以连载小故事,有人写的话可以投稿,每一百字给十文钱。
孙太太道:“咱们现在就把公示贴出去吗?”
苏平笑道:“那样更好,我希望咱们的报能在正月十五前发出去,给新年添个新气象。”
好么,这个任务着实有点艰巨。
好在公示好写,到了下午公示就贴了出去。
晚饭时,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张典吏端着一碗羊肉汤面,一边吸溜,一边道:“大人,妇幼办那边又有新花招了?”
苏平还没开口,张太太先不乐意了,“什么叫新花招,这是大人给咱们的新任务,若是这报办好了,以后宣传更好做了。”
苏平还建议,没有内容的时候可以选择一块登录律法小故事。
甚至还可以让孩子们投稿,将他们喜欢的小故事分享出来,这种东西谁上了谁出名,到了年底再评选最受欢迎小故事等等,还会给小作者一个大红包。
张典吏撇撇嘴,有些委屈地看向苏平,“大人,下官觉得您这也太偏心了,什么好事都让妇幼办来了做,我和孙主簿这边还是老样子。”
苏平被一个三十多四十岁的快要秃头的大叔用幽怨地眼神看着,打了个激灵,清了清嗓子道:“我这不是瞧着嫂子他们平日的工作与办报没什么冲突吗?再说了,你们那边不也在研究新的东西吗?”
说起这个,苏平突然感觉把权利放下去。
还是特别正确的,前期吧,光靠他一个人出主意,大家跟着干,确实赚了钱。
不过现在就不一样了,他能讲的都讲了,再讲也是老生常谈,可是其余人就不一样了,张典吏每日与许木匠他们沟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