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08
七月初九走的,如今不过才小半个月,这么快就回来了。
苏平感觉这亲可能没认成。
得赶紧回去安慰安慰他娘。
林武笑道:“大公子快些回去吧,家里来客人了。”
苏平沉吟了一会,“这么说认亲成功了?”
林武点头。
黄大个成亲后的第三天,苏明远便与胡夫人一到去了省城。
宋氏早就派人在城门口守了几日了,胡夫人当日与文氏提了文大人之后,思来想去了还是将文氏的情况写信告诉了宋氏。
宋氏的信回得很快,告诉胡夫人,文大人这些年来,确实一直在托人寻找自己的妹妹,可惜三十年多前,他就离开了兴城,在那边也没什么体己的人。
寻亲一事也进行的不顺利,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文氏是个女孩儿,穷人家的女孩极少有名字的,就算是文大的名字,也是后来认了干亲后才改的。
这就给寻亲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兴城虽说不大,但也有上百万的人口。
文氏又细细将自己还能想起来的东西告诉了胡夫人,胡夫人这么一转达,宋氏再与文大人平时念叨的一对,还真有许多能对得上的。
宋氏觉得这门亲极有可能是真的。
除了情况基本对得上之外,主要还是因为苏家名声在外。
两个儿子,连翻在圣上面前出风头。
再者苏家也有钱,这门亲事若是真的,那便是两家之好。
若是假的,也不影响任何,即使不是亲人,也是一个圈子的里的,多个朋友也值当。
文大人当日在京都时,也是见过苏康的。
不过苏康随爹。
就算是当真与文大人有几分相信,文大人也不可能上前直接问,你娘是谁怎么的话,大概是因为打心底里觉得,状元郎不太可能是妹妹的孩子。
甚至寻找了这些年,一直线索都没,他下意识的感觉,妹妹活着的可能不大。
既然都有这个想法,见面就提上了日程。
省城到黄杨县不过五六天的路程,胡夫人与宋氏在信说明了七月初六之后出发,宋氏算着日子,让人在城门口等着。
甚至还将自家大儿子给派了过来。
文氏一路上偷丛打量过文大,十三四岁的少年,生得白白净净。
说实话,文氏从他的身份,找不到记忆中哥哥的影子。
胡夫人见她有些许的失落,小声道:“文家的两个儿子都随舅舅了,宋大人在朝里是有名的俊俏。”
文氏沉下的心又燃起了希望。
一行人到了文大人府上,宋氏领着二儿子和小闺女一起来迎接。
一看文氏与文大人相似的眉眼,便有了五六分的谱了,笑盈盈地将人迎进屋里,一边喝茶一边又问了问文氏的情况。
胡夫人信里说的明白,可耐不住有些话外人转达不清楚。
这边文氏刚说完,文大人就回来了,宋氏刚准备介绍,文大人已经喊出了文氏的小名“丫丫”。
总之,这场认亲特别的顺利。
若不是文氏惦记着苏平的亲事,还想在文大人那里多待些日子。
文氏甚至都打算好了,在哥哥在这边做抚台的这几年,她也要留在西岩省,刚好与哥哥和大儿子都近。
苏平道:“那家里的客人,就是我舅舅家的人了?是舅母来了,还是表弟表妹们?”
林武见他问得特别顺口,朝苏平竖了个大拇指,“文夫人和两位表公子、表姑娘都来了,文大人实在抽不开身,不然也会来瞧瞧的。”
苏平道:“我这也没礼物给他们准备。”
可说话间两人已经到了大门口,苏平一琢磨,得了一会再补上吧。
他手里其实也没啥好东西,不过金银锞子倒是有点,还是刚来的时候文氏给他带的,说什么在那边要是遇到小朋友,给人家几颗算是红包,好么,两年了没遇到什么小朋友。
不管是孙主簿还是张典吏孩子都蛮大了,已经过了要压岁的年纪。
一会让黄大个帮他取一些,包几个红包做为见面礼。
宋氏这次带了三个孩子一起过来。
陪同的还有胡夫人和孙夫人,苏平一一见过礼,还没退到末位,就见宋氏旁边的小女孩手里捏着一块桂花糕,好奇地盯着他。
宋氏笑道:“是不是与你爹很像?”
小姑娘点头,有些害羞地冲宋氏轻声道:“非常像。”
说完看了一眼两个哥哥,接着道:“比大哥还像。”
苏平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果然看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两人目光在空中相遇,少年冲他微微一笑,而后腼腆地喊了一声:“大表哥。”
“大表弟、二表弟、小表妹……”
宋氏笑着揉了揉她的头,“你可知道,你大表哥非常厉害,也像爹一样。”
小姑娘用力点头,“知道!”
苏平现在就挺尴尬,早知道这样,就该折回去包个红包。
好在大表弟非常善解人意,开口道:“表哥,咱们在京都的时候就听说过你们这边的木工场,能带我们去瞧瞧吗?也好让我们长长见识。”
苏平暗自松了口气,“好!”
把三人领着在各位转了一圈,让小姑娘挑了几个自己喜欢的盲盒。
小姑娘立马与他熟悉了起来,蹦蹦跳跳地抱着一只小狗玩偶,开心地小嘴叭叭个不停。
苏平笑道:“你若喜欢,回头有新的花样,我再给你捎过去。”
小姑娘欢呼一声,甜甜道:“多谢表哥,多谢表哥!”
文大道:“表哥,听说汪大人收你为徒了。”
苏平啊了一声,随后道:“并没有。”
两人也只是笔友关系,更何况这年头拜师牵扯挺多的,像他们这样顺风顺水的,互相能帮扶肯定是好的。
可若真因为什么事,最后双方都落不到好。
文大笑道:“那就是他们传差了,不过汪大人特别推荐过你的文章,还给我爹瞧过。”
苏平:“……”
说好的笔友呢,怎么到处炫耀去了。
文二恍然道:“那上次爹给咱们看的就是表哥的文章了?”
苏平咽了下口水,“舅舅还给别人瞧过没?”
文二摇头,“我爹没有,但汪大人在上次的茶话会上给大家瞧过,说什么你的文章极尽务实,能举一反三发现不同的问题,比现在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强多了。”
苏平悟了。
他那三脚猫的文章,已经传遍京都的大街小巷了。
文二点头,“我爹还说圣上也夸了你写得好,文章跟你办得事一样精彩。”
苏平体会了一把被笔友卖了的心酸。
见时间不长了,便问他们三人要不要随他去食堂吃顿,杜师傅的手艺那是人尽皆知的,三人也不娇气。
苏平这位县令都在食堂吃,他们三人也跟着一道去了。
路上三兄妹你一句我一句,说着外头对苏平的传闻。
苏平惊,“传得这么邪呼?”
说什么他是圣上的私生子?
这种话居然也有人传?
离谱的话其实是从汪道成拿着他的文章在茶话会上炫耀开始,为什么?
汪道成什么人,自从几年前辞官之后,一个月也只进官三回给皇子、皇女们讲课,如今却突然多了一个学生,还四处炫耀。
再加上圣上一年之内夸了他好几回,还赏赐了不少东西,就连皇后都效仿他的妇幼办,于是,从首富之子,传成了圣上的私生子。
最后连整个苏家都跟圣上搭上了关系……
苏平暗暗咋舌,“连我自己都快信了。”
三表妹噗噗捂嘴直乐,“表哥真好玩儿。”
不过很快苏平就反应过来,“我记得圣上今年不过三十出头……”
文大点头,“所以这事也就小范围不明真相的人敢传,上不得大雅之堂。”
好家伙!
苏平心说,你还想上天不成?
不过他这话,倒是提醒了苏平,黄杨县的文化生活太过沉闷了,如今年轻力壮的都在县里办的几个工场里工作。
晚上被苏平安排一个时辰的扫盲读书会。
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目前看起来大家都配合,读书识字的热情也很高,可时间一久,肯定出现弊端。
因为他占用的是大家的休息时间。
可若有些娱乐活动那就不一样了。
现在文大这么一句话,他突然就有了主意,可以有说书先生、唱曲的艺人。
说书的内容和唱的曲子都是积极向上正能量的,这就OK了,这也能让百姓当中有艺术细胞的人能发挥一下。
劳逸结合才能让人身心愉悦。
几人说着说着,苏平突然沉默了,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
兄妹三人也没催他,都跟着慢悠悠地往食堂走。
突然苏平嘴角一咧,拍了下手,开心道:“这样应该不成问题。”